你的位置:尊龙vs刘德华 > 新闻动态 >

清华竹简 发现与破译 揭开平王东迁的曲折历程_历史_申国_西周

  • 发布日期:2025-04-16 12:49    点击次数:178
  • 今人在谈到两周之际的历史时通常都有这样一个概念: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后,诸侯拥立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次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国号仍为周。因之前的周之国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称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周平王开始的周为东周。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西周、东周王城

    实际上,两周之际的历史复杂多变,远非通常人们的想象。只不过由于时间久远、文字杂乱等原因,从而使得历史情节变得非常简单(先秦的历史很大程度上都是支离破碎或呈片段状态)。如今不断的新发现让历史逐步恢复其本来面目,人们知道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细节,从而使得曾经简单的历史由此变得深厚、丰满。清华简的发现和破译进一步实证了这一点!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到了一批捐赠的竹简,被命名为清华简。这批竹简共有2500多枚,内容十分丰富,以历史资料为主,包括《尚书》、《逸周书》的许多篇章,还有楚国的历史文献《楚居》等。其中还发现了一部战国时代的史书,这部史书在古代从未被记载,被专家们定名为《系年》。

    展开剩余84%

    《系年》大约作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全篇23章,共有138支竹简,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第1—4章综述西周史事,第5—19章内容为春秋时期;第20—23章主体为战国早期的内容,特别是西周的覆亡、平王东迁的历程等。《系年》是自西晋发现《竹书纪年》1700多年之后发现的秦代以前的完整史书。许多地方足以补充和纠正传世史籍的记载。

    《系年》第二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文中“周亡王九年”的意思是周王朝有九年的时间王位空缺(前771年-前762年),随后“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即周平王东迁“成周”雒邑(洛邑)为公元前759年。可以推测,自公元前771年-前759年的12年间,周王室处于“周平王”与“周携王”的王位争夺之中。

    “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即以“虢公”为首的“携王集团”扶立和支持的是周幽王的弟弟余臣。而在舅舅申侯和“犬戎”支持下的“平王集团”,居“申地”。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平王得到郑、晋、秦、鲁、卫等诸侯国的拥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携王则被看成是叛逆。最后的结果是“平王集团”战胜了“携王集团”。因此,《史记》中就有了:“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之说。直至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携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统一,两个政权并存21年的现象才宣告结束。

    由此看出正是由于清华简的发现和破译,再加上之前已有的史料,我们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较清晰的梳理和丰富两周交替时期的那段很多含糊不清的历史!从而,那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因袭演变开始变得比较清晰和丰满。

    西周末年,申侯在王室中担任上卿,对王室的兴衰起着重大作用。历史上,申有西申国、南申国、东申国。那么,西申、南申、东申是如何形成的?大约在商周之际,原本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叔齐子孙渡过黄河,迁徙到陕西地区古邰国(今陕西武功县武功)、扶风一带聚群而居,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因称申侯,史称“西申侯”,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后亦被称作“申戎”,亦称“姜氏之戎”(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是申国最先的发源地。

    申戎实力很强,为西戎之首。申戎与周王室世代联姻。《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四国皆姜姓。”申人源于姜戎,曾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国仍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担任要职,如周厉王大臣“申季”。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可见其重要性。周宣王千亩之战被申戎击败,亦见其军事实力。

    申侯世为西周王朝卿士,文武兼备。申侯在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对此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即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封妻舅(西申国公子诚)在淮河上游地区,爵位伯,史称南申(此申国称“南申”,西土之申国称西申)。南申国成为周王朝控制南方的门户重镇。周宣王还派召伯虎去为申伯经营首都谢邑(今河南南阳宛城),割取村社土地的一部分作为公田,并派遣近臣傅御把申伯的私人(申伯原有的臣民)迁去,以便他迅速建立其统治地位。

    西申、南申位置图

    周宣王将王舅转封至南方(南阳)防御楚国并封伯爵,其中还有分割申戎的用意。不过,庇护周平王的申国,究竟是被转封至南阳的“南申”还是留在故地的西申,仍有争议!无论如何,申戎实力不容小嘘!另外还有力量强大的盟友犬戎。由此可以看出,申国当时的势力很大。

    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前771年),太子姬宜臼被废,之后与母亲逃奔西申以求外公申侯之助,申侯联合了鄫国、犬戎进攻西周镐京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朝。申侯、曾侯及许文公等东方诸侯在申国拥立周太子宜臼(周平王)。而虢公翰等,联合戎狄,在携地拥立王子姬余臣(周携王),与周平王相互対抗。导致了周王室“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虢公翰有可能是虢石父之子、南虢国君主。当时,西申侯国都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南申国在陈(今河南淮阳)、郑(今河南新郑)的南方。对此,《汉书·地理志》记载,申国的都城在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在冥厄关(今湖北广水市和河南信阳市交界处)之北、淮水(淮河)之南。

    《竹书纪年》记载,西申侯具有长期经营宗周西陲的政治基础,与周王室世为婚姻,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从而上述所说的申侯实际上应该是西申之君,并非远在南阳的申伯(西申国公子诚)。

    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王朝还在那里驻扎了军队。申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内地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于郑武公。对此,《左传·隐公元年》曰:“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郑武公是郑桓公之子,周平王堂叔。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桓公为保周幽王被犬戎所杀,郑武公继承郑桓公爵位,为保平王东迁立下大功。郑武公在位时期,打起“尊王”与“爱民”两面大旗,着力发展经济,并先后灭亡郐、东虢以及其他八个附庸国,势力发展到今河南洛阳附近。成为东周(春秋)早期的小霸。

    在西部,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在殷商时期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立下大功,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东周桓王姬林十六年(秦宪公嬴立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秦宁公)占据平阳为秦国都城,西申国被秦国顺带吞灭,其国民四散迁逃,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亦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申氏。

    在南部,东周春秋时期的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南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楚灭南申之后,曾将其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此为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对此,《左传·昭公十三年(前529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东申被迁往楚地,楚平王时申又在信阳得到恢复。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发生多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后来,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上卿)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接下来申侯和“犬戎”支持下的“平王集团”,居“申地”。“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虢石父和郑桓公都是周幽王的大臣,在犬戎攻破“镐京”时两人与周幽王一道被杀。

    按照《系年》第二章中的一段记载:“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也就是说,西周亡后九年((前771年-前762年)),二王并立,携王在虢,平王在申。邦国、诸侯不来朝。而后“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即周平王东迁“成周”雒邑(洛邑)是在公元前759年。

    平王东迁洛邑王城

    平王东迁居洛邑王城,即周公当年营建,成王居之的王城(今洛阳金元明清老城)。直至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携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统一,“二王并立”21年的局面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从此真正进入东周春秋时代!

    发布于:天津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尊龙vs刘德华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